杜学斌,男,教授,博士生导师,主要从事沉积学、页岩气地质、生物礁地质、关键时期火山灰及其资源-环境效应等科研和教学工作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基金项目。作为技术首席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(973项目)、国家油气重大专项、各大油公司合作项目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。发表论文50余篇,其中SCI收录20余篇。出版专著3部、教材2部,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。2018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(排名第5),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。多年来,杜老师指导的多名学生奔赴“基层山海”,书写“青春答卷”。
杜学斌老师在教授研究生课程
我和我的导师
文武有道布德泽 切磋琢磨玉汝成
杜学斌教授
一、作者简介:
杨立玉,中共党员,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2025届硕士研究生,主要研究方向为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分析。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北大核心期刊《沉积学报》发表论文一篇,连续三年获得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,曾获得校级优秀共青团员、优秀实习生、院级优秀研究生会干事等荣誉称号,就业单位为中国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勘探开发研究院。
杜学斌老师(右八)和学生们合影留念
二、有匪君子,如切如磋
初识之际,作为一名跨专业踏入海洋油气资源领域的研究生,我曾因专业基础的薄弱而心怀忐忑。幸运的是,我遇到了杜学斌老师。他非但没有因为我的跨专业背景而有所迟疑或轻视,反而以一种难能可贵的包容心态,欣然接纳了我,成为我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。老师犹如一盏明灯,点亮了我内心的迷茫,照亮了我学术探索的前程。
初见之时,杜老师为人和善、风趣幽默,他细心地询问我们的教育背景与未来志向,为我们每个人定制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科研任务,并及时与我们沟通进度,帮助我们扫清科研道路上的重重障碍。对于我这样一个从零开始的学生,从一无所知到逐渐入手做项目,每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悉心引导和耐心教育。他从不厌烦,从不生气,总是以一颗平和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困惑和迷茫,用智慧和耐心为我们点亮前行的道路,让人如沐春风。
杜学斌老师带领本科生在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学习
三、阳春德泽,熠熠生辉
杜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引路人,更是一位勇于实践的先锋。在科研工作中,他总是以身作则,带头冲锋在前。面对重点难点工作,他总是身先士卒,那句“科研,我们是认真的”犹如号角,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。在杜老师的带领下,我们课题组的同学们共同奋斗在科研一线。我们与他一起集中办公,共同攻克科研难题。他关心我们的科研工作进展,及时给予指点和帮助。每当遇到不明白的地方,他并不直接指出答案,而是引导我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他鼓励我们自主思考、自主探索,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成长和进步。在他的悉心指导下,我们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。
杜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我们深刻启发,还为我们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平台。他多次带领我们深入生产一线,实地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,这些项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平台,更是我们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课。我们扎根企业一线,与单位技术人员的紧密沟通,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高效沟通、如何协调资源、如何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。这些实用的工作技能,不仅让我们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升华,更让我们在未来的求职过程中受益匪浅。
杨立玉在中海油岩芯库观察岩芯收集资
四、功不唐捐,玉汝于成
杜老师以他脚踏实地的科研态度、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,深深影响着我们。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“学不可以已”的真谛,成为了我求学与人生道路上的楷模。他教会我们,一个好的科研工作者,必须拥有自觉与自律,这是科研成功的关键。在他的言传身教下,我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初步成果,发表了一篇核心论文,更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行业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。
如今,当我进入工作岗位,回望这段研究生学习生活,心中充满了对杜学斌教授的感激与敬仰。他不仅是我学术上的导师,更是我人生中的导师。他的教诲,如同薪火相传,让我在科研的道路上勇往直前,不畏风雨,不惧挑战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将继续秉承老师的教诲和精神,继续在海洋油气行业里深耕细作,为海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贡献自己的力量。我将以实际行动践行他的教诲,不负韶华,不负导师的期望,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创造、去奉献、去回报社会。在科研的道路上,我将永远铭记杜学斌教授的恩情,跟随他的脚步,不断前行,探索未知,追求真理。
杜学斌老师(右一)和课题组2025届研究生毕业生合影留念